天博11岁的小雨(化名)蜷缩在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博罗分院(博罗县人民医院)普儿科的病床上,她的胸口剧烈起伏,每一次呼吸都像是用尽了全身的力气。两小时前,她被确诊为“社区获得性肺炎”,而这对于患有脊髓性肌萎缩I型(SMA I型)的小雨来说,无疑是一场考验。
就诊的两天前,她突然开始阵发性干咳,家人以为只是寻常感冒,自行喂了止咳药,但症状非但没缓解,反而愈发严重。到了第二天傍晚,小雨的呼吸已经变得急促,每一次吸气锁骨和肋间都深深凹陷,这已提示她的呼吸肌已无力支撑正常换气,家人立即把她送院就医。
“立即供氧!”主治医师林琳敏果断做出最优的治疗方案。作为普儿科资深医师之一,她深知重症肌无力患儿合并肺炎是十分凶险,这类孩子的咳嗽能力几乎为零,一口痰就可能堵住气道。林琳敏迅速为小雨戴上面罩,通过供氧减轻她的呼吸困难。考虑到是社区肺炎常见病原体,林琳敏选择了广谱抗生素,并留取痰液送检。她说道:“SMA患儿的免疫力本就薄弱,我们必须跑在感染扩散前面。”
在治疗的同时,护理方面也尤其重要。护士长陈玉婷细心叮嘱护士每隔两小时为小雨翻身拍背,让她的痰液顺利咳出。“要像这样手空心,叩击两侧肺部,节奏均匀且力度适中。”护士边操作边指导家属学习。这些动作看似简单,却是预防痰液淤积的关键。儿科副主任兼普儿科副主任方兴格外重视患儿的后期护理,在日常工作中他便明确要求每位管床护士教患儿家属学会排痰,而值班护士需定期进行电话随访,并强化家属的居家护理知识,确保家庭护理操作规范、科学有效。
林琳敏则坚持每日查房两次,根据小雨氧饱和度变化及痰液性状动态调整治疗方案。三天后,她的呼吸功能逐步改善,恢复自主排痰能力。
据悉,肺炎是SMA患者的主要威胁之一。由于呼吸肌无力,这类患儿咳嗽能力极弱,痰液易滞留肺部引发感染,且病情进展迅猛。
预防需多管齐下:接种疫苗是基础,流感疫苗和肺炎链球菌疫苗可显著降低感染风险;家庭护理中需定期拍背排痰,抬高床位,侧卧垫背、头偏一侧可防止痰多呛咳,使用咳痰机辅助清除分泌物;环境上需保持空气湿润,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治疗时,早期呼吸支持(如无创呼吸机)和针对性抗感染是关键,同时需兼顾原发病管理,如患儿的营养支持和康复训练。
经过六天规范治疗,小雨的血氧饱和度稳定在正常范围并顺利出院。其母亲含泪向林琳敏和护理团队道谢:“多亏你们及时救治,感谢你们……”林琳敏叮嘱家属每日定时拍背、观察呼吸频率,并提醒按时复诊。小雨靠在母亲手肘,向医护人员挥了挥手,用稚嫩的声音轻轻说了句“谢谢姐姐”天博。这句简单的感谢,让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博罗分院(博罗县人民医院)普儿科团队连日来的疲惫悄然消散。
在小雨顺利治愈出院的背后,是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博罗分院(博罗县人民医院)普儿科持续优化诊疗体系的生动写照。一直以来,普儿科始终秉持以“技术扎根基层,服务贴近家庭”为目标,践行“技术有精度,服务有温度” 。同时,推动优质资源向基层延伸,依托医共体网络,构建“救治-康复-预防”全链条服务体系,通过远程会诊、便携式监测设备及家庭护理数字化平台,让重症患儿在家即可获得专业支持。此外,强化基层卫生院肺炎早期识别能力培训,完善“社区随访+急诊绿色通道”机制,确保救治零延误。从技术创新到服务下沉,每一步都致力于让孩子的成长更无忧。
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博罗分院(博罗县人民医院)普儿科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儿科重点科室。现有医护人员28人,医生9人(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4人、住院医师3人,其中医学硕士1人),护理人员19人(副主任护师2人、主管护理师2人、护师12人、护士3人)。科室开放住院病床56张,配备多参数心电监护仪、小儿支气管镜、震动排痰机等先进诊疗设备,年接收实习及进修医师30余人次。
普儿科以急危重症救治为核心优势,在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溺水等重症抢救中成功率居地区前列,率先开展小儿支气管镜诊疗、儿童哮喘GINA规范管理及中医穴位敷贴等特色技术,对儿童重症肺炎、病毒性心肌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复杂疾病具有丰富诊疗经验,同时承担博罗及周边地区儿科急危重症院前转运及技术指导任务。
近年来,普儿科团队主持市级科研项目5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0篇,举办市级继续教育项目并获评“教学工作优秀集体”称号。
科室创新构建“急危重症救治-慢性病管理-中医特色疗法”三位一体诊疗体系,年服务住院患儿超3000例,以规范化诊疗和优质服务成为惠州地区儿科领域标杆单位天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