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博今年,中华全国总工会启动了大国工匠人才培育工程,在1月份印发《大国工匠人才培育工程实施办法(试行)》,提出计划每年培育200名左右大国工匠,示范引导各地、各行业每年积极支持培养1000名左右省部级工匠、5000名左右市级工匠。
今年10月,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了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的培训通道、培养措施、支撑政策。最近,大国工匠人才培训营在清华大学开班,200多名大国工匠人才在清华校园当起了“学生”。这个为期一年、由工匠人才组成的“大国工匠人才培训营”就是大国工匠人才培育工程的标志性项目。
中华全国总工会劳动和经济工作部劳模管理处处长 胡晓亮:前几年开展了大国工匠的年度人物发布、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大国工匠论坛,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我们今年就启动了大国工匠人才培育工程,也设立了专项的补助资金,大国工匠培育和激励保障专项资金,每年大概投入一千多万元,能够用于大国工匠人才培训营等这些培育活动。
前来清华大学参加培训营的一位叫杨金安的学员,是河南一家钢铁企业的电炉班大班长,多年来,杨金安带领团队,聚焦行业“卡脖子”技术难题,通过持续创新,炼出了航空航天钢、特种钢、核电钢、石化加氢钢等一系列“高精尖”钢种,随着一批批好钢出炉,杨金安把自己也炼成了一块好“钢”,获得了“大国工匠”的荣誉。
如何提升冶炼效率、提高产品品质,是杨金安团队面临的“当务之急”。这一次“大国工匠人才培训营”,针对杨金安在生产一线面临的难题,清华大学的教授给他提供了全新的方法和思路。大型磨机核心配件衬板“铸件”变“锻件”,是杨金安在清华课程上收获的一个让他惊喜的“灵感”
这次的大国工匠人才培训营,紧扣大国工匠的引领力、实践力、创新力、攻关力、传承力来展开,通过针对性培训,帮助培育对象强优势天博、补短板。
培训期间,采用理论导师和技能导师“双导师”助学的培育模式,不但聘请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等专家学者作为“理论导师”,还邀请了技能大师来做学员们的“技能导师”。
“大国工匠”、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首席技能专家高凤林专门来到清华大学,为培训营的学员讲授“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建设与实践”课程。作为中国火箭“心脏”焊接第一人,高凤林将我国火箭发动机组件合格率从不足29%提高到98.7%,为探月、探火、空间站建设等重大任务的顺利实施,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首席技能专家 高凤林:这种交流也是我们共同学习、共同促进、共同成长的一个平台和舞台,怎么样把我们更多的职工、更多的劳动者打造成对国家有用的人才,充分发挥我们国家从人力资源优势变成人才资源优势这种高质量发展的一种支撑,大国工匠培训班会以他们为典型、为榜样、为引领、为带动,激励起更多的职工。
参加大国工匠人才培训营的学员,不仅有像杨金安这样来自传统制造行业的代表,还有来自新兴产业的新锐力量。来自上海的学员姚启明是亚洲唯一一位获得国际汽车联合会许可的赛道设计师,过去20年,她带领团队设计了各种类型的赛道200多条,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
“赛道设计,与生命安全息息相关”,现在,姚启明他们借助计算机仿真技术自主研发出了赛道安全模拟系统,不仅赛道设计使用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天博,设计出的赛道智能化水平也越来越高,正在朝着“智能赛道”方向发展。这也是姚启明到了清华大学和老师们重点讨论的话题。
此次参加大国工匠人才培训营的220名学员,基本上都是来自区域或行业重点企业中的技术技能人才骨干和企业科技攻关带头人,80%以上承担着省部级以上科研攻关课题。这些学员带来的创新课题侧重于工程和科技实践,而部分课题本身就是当前清华相关院系的重点科研领域,这样的交流探讨,也给产学研合作在重大课题上的联合攻关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据全国总工会统计,当前我国产业工人数量超过2亿人,但具有技术等级资格的只占三成,高技能人才仅占就业人口总量的7%,亟待加快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改革步伐。
中华全国总工会劳动和经济工作部劳模管理处处长 胡晓亮:我们要求大国工匠培育要既出人才又出成果,见人、见物、见精神。希望通过培育之后,能够产生一批创新成果,能够创造一批先进操作法、工作法,以及在培育的过程中,能够发挥这些大国工匠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这些能够传承他们的技术、技能、技艺,以及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天博、劳动精神、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