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动态
天博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简报2012年第12期
时间:2023-12-10浏览次数:
 天博荆门市作为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高起点谋划,高层次推动,高标准建设,奋力打造  一、强化高位推动,营造良好氛围。荆门市坚持在把握方向、强化领导、营造氛围上狠下功夫,使公共行政成为加速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催化剂”。一是高点定位。省委、省政府把推进荆门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打造“中国农谷”作为全省战略,全力将“中国农谷”打造成“产业之谷、绿色之谷、创新之谷、富民之谷”,下发《

  天博荆门市作为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高起点谋划,高层次推动,高标准建设,奋力打造

  一、强化高位推动,营造良好氛围。荆门市坚持在把握方向、强化领导、营造氛围上狠下功夫,使公共行政成为加速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催化剂”。一是高点定位。省委、省政府把推进荆门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打造“中国农谷”作为全省战略,全力将“中国农谷”打造成“产业之谷、绿色之谷、创新之谷、富民之谷”,下发《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荆门市加快创建中国农谷的意见》,对“中国农谷”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建设目标、主要任务、政策措施进行了明确定位。二是高标准规划。聘请农业部规划设计院编撰了《荆门市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2012-2015)》,今年4月,荆门市政府正式印发了《荆门市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2012-2015)》;所辖各县市区产业发展规划、主导产业规划、示范点规划均编制完成,并通过专家评审,各地政府印发执行。三是高层推进。省委李鸿忠书记和省政府王国生省长亲自带领省“四大家”领导以及省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在荆门就支持和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打造“中国农谷”召开现场办公会并出席荆门市三级干部会进行动员;荆门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以书记王玲任组长,市长万勇任第一副组长,市委副书记周松青、副市长郑中华任副组长的高规格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

  二、强化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一是优先解决交通制约问题。按照一级公路标准设计的农谷大道(武荆高速公路太子山出口至屈家岭连接线)建设全面推进,现已通车。同时,完善了路网规划,为中国农谷建设提供强有力交通支撑。二是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加大中小水库整治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全面推进农田渠道硬化,完成了汉东引水工程项目规划编制工作,有望在“十二五”期间,经水利部批准实施。项目实施后可改造中地产田5万亩,开发高标准农田15万亩,新增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10万亩。三是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在全市开展了“千亩农机农庄、万亩农机农场”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确保今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380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四是提高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加强对关键农时、重要产品的市场监测与预警,扩大了“农信通”和“农业新时空”覆盖面,完善“12316”市级“三农”服务热线平台。目前,正着手开展“智慧农谷”项目的策划工作,以此提升荆门农业信息化水平。

  三、强化项目建设,培育特色产业。一是着力招商引资。策划了中国农谷建设6大类80多个项目、总投资400多亿元。二是着力争取项目资金。荆门市向国家和省申报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建设项目、农作物有害生物预警及区域站建设项目、蔬菜工厂化育苗等各类建设项目61个。三是着力建设“点、线、片”。从壮大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循环农业、强化新农村建设产业支撑等方面入手,每个县市区都集中力量建设了一个特色农业新基地、一条生态农业观光带、一个高产高效农业示范片,打造了一批现代农业发展新亮点。

  四、强化科技支撑,引进培育领军人才。一是启动建设院士村。目前,院士村项目正在抓紧建设,力争3年内引进30-50名两院院士入驻,参与中国农谷建设。首批“院士工作站”挂牌成立,目前傅廷栋、张启发、陈焕春院士工作站已落户荆门,袁隆平院士工作站拟在年内启动建设。二是筹划建设中国农谷农业科学院。荆门市突破传统模式,创新体制机制,采取“品牌(中国农谷)+基地+企业+院士+工作站”的模式,打破地域、身份、编制等限制,整合、借鉴、吸收各方农业科技力量,把中国农谷农业科学院逐步打造成为全国有影响的农业科研机构。三是积极与国内著名科研院所开展合作。目前已与中国农大、中国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签订了包括人才引进、农民创业培训、科研成果转化、实验示范基地建设等一系列校(院)市、校企合作协议,各项合作全面展开。

  五、强化宣传推广,提升影响力。一是举办节会。今年3月26日,荆门成功举办了中国农谷第五届油菜花旅游节、中国农谷屈家岭桃花节、中国农谷蜜蜂文化节等活动,积聚了人气,扩大了荆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影响,有效吸引了外来资本投资现代农业,今年各种节会实现签约项目50多个,协议投资达160多亿元。二是宣传推介。聘请科特勒公司等国内外高水平策划团队做“中国农谷”营销策划,邀请中视金桥制作“中国农谷”形象宣传片,开通了“中国农谷”网站,注册了“中国农谷”域名,《农谷之恋》电影已开拍,荆门市境内所有高速公路出口设立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中国农谷”宣传牌正在推进之中。

  甘州区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以来,立足本地实际,积极研究推动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思路措施,提出了“六个必须”: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以战略眼光、创新思维、务实作风,科学谋划,扎实推进,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主导产业培育、经营组织创新、农业科技引进集成和推广应用等方面率先突破,使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五化”水平得到大幅提升,打造生态农业经济区,释放发展的潜力,使之真正成为绿洲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领跑者、先行者。

  遵循梯次推进、点轴辐射、网格状交织的区域经济发展原理,着眼于做大做强玉米制种产业,联动发展肉牛、蔬菜产业,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确定沿城、沿路、沿河、沿山乡镇、村社的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农产品产业带和聚集区,着力提高优势主导产业的集中度和竞争力。

  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创新农业组织方式,鼓励资本、劳动等各类生产要素的联合与合作,进一步完善农户、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在联合与合作中稳定收益;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延伸“产业链”、构建“流通链”、结成“利益链”、培植“要素链”,形成种养加相结合,产供销相衔接,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格局,让农民分享加工流通领域的增值收益;着力加强新型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和创业水平,并通过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促使传统的生计型农民逐步向社区居民、土地股东、职业工人、创业和经营者转变,以农民的分工、分业、分化促进农民增收。

  把握农业边际效益递减的规律,着力通过农业科技创新集成和推广应用,走“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的路子,拓展农业增收空间,规避农业收益递减,保证农业长期稳定增长。加强科技服务体系、良种繁育体系、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重点引进和推广对农业发展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生物技术、良种繁育、丰产栽培、高效节水、疫病防控、防灾减灾等农业高新技术,并积极开展集成配套应用,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紧紧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在田间作业、设施栽培、健康养殖、精深加工天博、储运保鲜等关键环节引进装备一批新机具、新设备,降低劳动强度,促进劳动过程机械化。在整合利用现有涉农信息资源、提高信息服务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应用农情调度、动物防疫、农业遥感、自动控制以及测土配方、基本农田管理等信息系统,面向农民开展市场信息、科技信息、技能培训信息以及政策法规、气象服务、灾害预防、劳务需求等方面的信息,促进生产经营信息化。

  加大典型培育的力度,按照常规工作出精品、重点工作出亮点、创新工作出经验的要求,采取政策扶持、项目倾斜、驻点指导、贴身服务等方式,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努力培树一批树得住、叫得响、过得硬的示范典型。建立健全良性互动、逐级推进的典型培育机制,创造条件,让典型不断成长提高,提升层次,打造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典型。挖掘典型内涵,强化宣传推广,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激励和引导作用,以点促面,带动发展。

  通过实施综合配套改革,创新管理运营机制,加快建立有利于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体制机制,促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围绕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积极转变职能,改进服务方式,着力打造功能型村社、经营型乡镇和经营型示范区,以农村功能化推动示范区建设。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广泛吸纳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逐步形成多条腿走路、多方筹资、多轮驱动的发展格局。创新市场主体培育机制和生产组织方式,大力培育和引进经营大户、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等现代农业经济实体,并着力推动各类生产要素的聚集,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引导各类经营主体流转土地,激活生产要素,发展规模经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不断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2010年5月,肃宁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在全国首创了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四个覆盖”(农村基层党组织全覆盖、农村基层民主组织全覆盖、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全覆盖、农村维稳组织全覆盖)工作模式。“四个覆盖”工作模式推行以来,肃宁县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四个覆盖”工作的不断深入推进,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在农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逐步凸显。

  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肃宁县提出了“抓农业就抓农业现代化,抓现代化就抓产业化,抓产业化就抓合作化”的工作思路,把发展经合组织作为重点,促进主导产业的发展壮大。一是政策扶持,以奖促建。制定了《肃宁县扶持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奖励办法》,对合作社发展、产品认证、商标创建等给予大力度的奖励。二是培树典型、示范带动。筛选种业协会、绿苑、春蕾等50家运作较规范、带动能力较强的经济合作组织,进行“手把手”的扶持规范,打造典型示范,从而带动全县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三是强化培训,提高水平。坚持以会代训和重点培训相结合,骨干培训和专业培训相结合,专家讲座与现身说法相结合等方式,对经合组织进行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了经合组织的发展能力和服务带动能力。通过组建经合组织,有效激发了农民从事种养业的积极性。

  只有农民的合作化,才有农业的产业化。肃宁县把发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作为加速农业产业化的突破口,通过招商引资、组织种养大户建立经济合作组织,示范区农业实现了产业化发展,形成了“公司(经合组织)+基地+农户”的发展格局。一是依托经合组织,壮大优势产业基地。制发了《肃宁县支持设施蔬菜发展奖励办法》、《肃宁县支持养殖业发展奖励办法》、《肃宁县扶持万亩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区建设暂行规定》等文件,提高了对先进乡镇及合作社的奖励标准,极大地促进了农业规模化发展。目前,全县发展养殖专业村89个,设施蔬菜百亩以上的示范园区新增59个,果品重点村达到33个。二是依托经合组织,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通过经合组织,使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农户有效联合起来建基地,完善了“公司(经合组织)+农户”的运作模式,延伸了产业链条,促进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同时,积极帮助各农业产业化企业申报国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认定。帮助企业争取上级财政扶持资金,组织召开了银企对接会,搭建银企沟通平台,扩大了企业及产品的影响力。三是依托经合组织,打造产业品牌。先后有8个产品获得了无公害认证、77个产品获得了有机食品认证,注册品牌25个。有15家合作社成为省级以上科研单位和高校的实验基地。经合组织现已成为肃宁县农产品“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定、认证的重要主体,成为推进现代农业、高效农业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一是强化标准,统一管理。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从生产经营和市场需求出发,组织专家和技术能手,制定了种植、养殖生产标准化操作规程,对入社社员实行“五统一”管理,即统一供种(苗)、统一生产管理、统一技术服务、统一产品包装、统一销售的标准化种植模式,规范了农户的生产、经营行为,提高了农产品品质。二是强化示范,先行先试。合作社积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率先使用新品种、新技术,推动了农产品品质的提升。春蕾甜瓜种植专业合作社、恒鑫养殖专业合作社、诚誉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益源种植专业合作社先后建立了产品可溯源制度,有效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三是强化服务天博,技术支撑。聘请国内大专院校专家、国外公司技术员和先进地区技术能手提供技术支撑,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和指导。开办了农业信息网、农技之窗、“农信通”手机信息服务和蔬菜专家视频咨询服务系统,全方位解决农户生产中遇到的困难。

  充分发挥经合组织的“团队”优势,通过实行规模生产、规范管理、品牌销售,变“单打独斗”为“兵团作战”,切实解决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的事,挺起了群众闯市场的“腰板”,促进了全县特色高效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升。一是统购统销。在购买农资上,由于经合组织规模大,提高了在市场上的“话语权”,在购买农药、地膜、化肥等农资时,能够比普通农户享受更多的优惠,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在销售方面,由于实行了规模生产、规范管理,产品质量好,货源足,更容易受到客商的青睐,卖出更高的价钱,真正做到了优质优价。即使在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经合组织也能发挥自身信息灵通的优势,广泛联系客商,使产品卖出一个好价钱。二是统一推介。合作组织能够在同行业中率先发力,推介自己的产品。春蕾合作社成立后每年6月初组织“甜瓜节”,统一对外推介自己的产品,形成了独具龙堂村特色的“甜瓜文化”,使“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一旧模式焕发了新的生机。在春蕾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下,“梨花节”“鸭梨采摘节”“韭菜节”等活动也正在积极筹备中,肃宁合作经济文化正逐步形成。三是农校农超对接。在经合组织带动下,肃宁县粮食、蔬菜、畜禽、果品等先后打入北京家乐福、美廉美、绿富隆、物美、华联等大型超市。目前,全县有12家合作社实现与大中城市的“农超对接”,26家合作社实现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直接对接。积极与北京高校联合采购中心联系,邀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11所高等院校到蔬菜主产区15个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参观,初步达成了合作意向,已有5家合作社生产的无公害蔬菜集中供应到北京11所高校。

  常德市西湖西洞庭现代农业示范区被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一步将采取“三个三”的举措,加快推进示范区建设。

  一、制定“三托一”的建设规划描绘美好愿景。常德市立足西湖片区和西洞庭片区两地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按照“一体两翼、错位发展、各显特色、优势互补”的总体构思,组织科学编制“三托一”的建设规划,即西湖片区规划、西洞庭片区规划和西洞庭食品工业园规划三个分规划托举西湖西洞庭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力争通过5-10年努力,建成全国一流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引领常德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样板区、示范区。

  二、确定“三加一”的产业模式助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立足西湖、西洞庭环处洞庭湖周边区域,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水面众多,湖乡特色鲜明等特点,确定主要围绕稻米、蔬菜、水产养殖加休闲观光,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发展有机水稻种植。采用稻菜轮作模式和稻田养泥鳅模式,实行有机栽培,提升水稻的质量和产量,3年内建设有机稻种植基地4万亩。二是发展设施蔬菜栽培。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推进蔬菜种植集约化、标准化发展,推广和应用设施蔬菜连作障碍防控及安全生产关键技术,实行测土配方施肥、虫害物理防控等措施,力争3年内建成设施大棚等现代农业设施配套齐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紧密协作,产品品质优良的全省一流的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5万亩以上。三是发展水产健康养殖。按照“生态、健康、循环、集约”的方针,规划布局,通过改造提升生产设施和引进新的养殖技术和品种,建成以无公害标准化高产高效生产为主,产供销一体的水产健康养殖基地2.1万亩。四是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建设洞庭湖区农耕文明展示馆、湿地公园、观光垂钓园、观光采摘园、科普教育园,举办农业旅游文化艺术节,拓展农业的旅游观光、度假休闲功能,打造洞庭湖乡特色鲜明的湖南省乃至全国闻名的农业生态旅游胜地。

  三、建设“三合一”的科研机构为园区建设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一是整合科研力量。将常德市现有农科所、林科所、蔬科所三家农业科研机构合而为一,组建常德农科院,对西湖西洞庭现代农业示范区进行重点科研服务。二是建设示范基地。今年天博,按照科研在本部、示范在西湖的思路,农科所、蔬科所都在西湖片区建设了一个新品种展示、新技术示范基地。三是建强科技队伍。以现有技术服务力量为基础,采取引进、双向挂职、委托培训等多种方式,打造一批高水平的管理人才、技术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形成稳定的技术源和技术力量,提高示范区项目技术含量。

Copyright© 2013-2023 信阳天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HTML地图 XML地图  备案号:沪ICP备10018458号  
地址: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龙江路商会大厦17楼1711室  邮箱:19903769571@163.com  电话:19903769571